雷神試玩
去年十二月,樂天桃猿首任日籍總經理立花陽三先生在記者會表示之前幾次前來臺灣考察時,發現中職比賽「球場空位很多」,因此立花總經理希望能複製日本東北金鷲在宮城球場的成功經驗,提升臺灣球迷的進場意願。 日本樂天方面樂觀的認為,要讓桃園球場每一場比賽看臺都是滿滿的球迷,只要有心就能做到 立花總經理會有如此豪氣的宣示,與樂天母公司在日本職棒的經營歷程有關。畢竟樂天集團自2005年起進駐過去被視為職棒荒地的東北地區後,在各種先天不利的條件下,從球隊體質的強化,到逐年翻修老舊的宮城球場,一步一步把宮城球場建構成日本獨有的棒球樂園後,平均進場人數從2009年的16711人進步到2019年的25659人。以目前宮城球場的容量約為三萬人計算,整年的滿場率高達84%。對照去年Lamigo的主場滿場率僅為36.5%(場均7307人),也難怪立花總經理認為縱使是多年佔據中職票房龍頭的Lamigo,仍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也有信心在樂天集團接手後,經過一兩年的打底-強化球場園區的設施服務,必能再次拉升桃園球場的票房吸引力至中職其他球隊無法企及的高度。 中職進場人數的「八千天險」但,臺灣職棒下一個十年的進場人數,真能如日本樂天集團的期待,在強化球場設施與相關服務後,
錢盈娛樂城
就能成功吸引球迷進場? 就筆者對於中華職棒過去三十年來的球迷進場人數作整體的對照與分析的結果,日本樂天集團的想法可能太過樂觀。相信去年看過「中職三十」特展的球迷朋友,都有注意到主展場有一面牆,用條狀圖列出中華職棒前二十九年的總場均人數。條狀圖告訴我們一件事:中華職棒的年度總場均人數再開打第三年(1992年)就到達顛峰-6878人,之後再也沒有一年中華職棒的年度總場均人數可以超過這一年。 很多球迷可能都無法想像,中華職棒從職棒三年後再一次場均達到6000人,竟然還要等21年-是的,就是曼尼來臺的2013年,
GB寶藏電子
中華職棒的年度總場均才再次破六,達到6079人,而這兩年,也是中職三十年來唯二年度場均破「六」的年度。 至於老球迷到現在還懷念不已的職四到職七的職棒光輝期,年度場均都「只」有五字頭(其實職四職五都達到59XX,離六字頭差距不到一百,但就是破不了關),等到職棒七年賭博放水傳言四起,職棒八年黑鷹事件爆發後,中職的票房就如溜滑梯般直線滑落,整體票房欲振乏力,就算引發牛象總冠軍戰「天母光速售票奇蹟」的2003年,年度總場均也才堪堪超過三千五(3505人),直到2013年開始,中職的年度總場均才再度回穩到5000人以上直到現在。 看到這裡,應該讀者都有一個想法~中華職棒的場均人數頂蓋,應該設在「七千」? 筆者的答案是「No」!筆者認為中華職棒目前的票房頂蓋,應該再提高一千,「八千」才是中華職棒在臺灣這個環境下,目前所形成的天險障礙。 筆者調高的原因在於:職棒向來不是「齊頭式平等」的共產主義式生態,而是強弱分明的殺戮戰場。筆者在去年撰寫的【果子的棒球雜記】中職考古:為何職棒六年的票房大幅衰退?就曾寫過這段話 在商場上,就算有共同利益而結成的不成文商業聯盟(如微軟與Intel在90年代就形成的「wintel」體制,以及實質長年宰制中職但佛曰不可說的「Vㄓ」體制)但只要出現拉低聯盟盈利甚至虧損的「問題兒」,聯盟即刻解體或重組在商戰歷史都很常見。 只有職業運動聯盟不但無法直接把問題兒踢出,還得概括承受被拉低營業額(進場人數)的結果。因此筆者在整理分析這個議題時時,採取的是選擇「年度票房最佳球團」與「票房黃金對戰組合」兩個要項來找出中職各時期的票房天花板,如此來檢驗樂天球團是否過度樂觀才有依據。 中職史上超過「八千天險」的優生兒先說結論,筆者認為中職經過三十年的發展,目前的場均天花板是「八千」。而且短期內很難突破。 但~中職的場均人數天花板一直是8000人嗎,不然。再繼續解說前,請先看下面這個圖表: 中華職棒前六年票房最佳球團與對戰組合前三名(刮號內為人數) 年度 最佳球團 最佳對戰 次佳對戰 第三對戰 1990年 兄弟象(5960) 龍象(6702) 象虎(6277) 龍虎(5163) 1991年 兄弟象(7490) 龍象(8747) 象虎(6935) 獅象(6788) 1992年 兄弟象(9153) 龍象(9988) 象虎(8944) 獅象(8526) 1993年 兄弟象(8979) 龍象(11436) 獅象(9403) 象鷹(8227) 1994年 兄弟象(9667) 龍象(10626) 象鷹(10579) 獅象(9933) 1995年 兄弟象(8284) 獅象(9872) 龍象(9035) 象鷹(8976) 從上面的圖表我們可以看到,在職棒元年(1990年)時,雖然繳出遠超出預期的進場人數,但票房龍頭的兄弟象也只有5960。後來成為經典對戰的龍象大戰也只有6702人。不管單一球隊還是對戰組合現在來看都不算亮眼。 職棒早年全盛期,龍象就是「滿場」的代名詞 職棒二年(1991年)開始,兄弟象才成為真正的「票房領航員」,
DB多寶電子
不但單隊場均突破「七峰」,更可怕的是龍象竟一口氣提高2000人,成為中職史上第一個突破「八千天險」的對戰組合,但這還只是職棒早年天花板無限提升的序幕而已。 職棒三年到五年(1992-1994),兄弟象在「金冠軍」與中職史上第一次三連霸的推波助瀾下,單隊票房不但破八破九,更與當年的股市一樣直逼萬字關卡,職棒五年的單隊場均9667人更是後無來者,至於傳統好戲龍象大戰,更是一舉突破萬人,職棒四年達到無人可及的11436人。在那個年頭,「八千」根本不是難以突破的票房天險-對象迷而言,8000根本是「票房不及格」的水位。 但這個好光景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兄弟象進入三連霸後的衰退期加上聯盟賽程安排完全不利票房(詳見【果子的棒球雜記】中職考古:為何職棒六年的票房大幅衰退?)職棒六年兄弟象單隊票房跌破9000人,但對戰組合還能挺住「八千天險」;職棒七年開始就因為賭博放水傳聞不斷,票房開始大幅下滑,連兄弟象都跌落神壇,場均人數只剩下6396人,對戰組合也只剩下龍象超過八千天險(8753人),其餘的組合均慘不忍睹。 職棒八年(1997年)起,因為黑鷹事件+兩聯盟惡鬥,票房雖然改採主客場制,場均人數都在「二」頭甚至「一」字頭,甚至如果有一場超過三千人,連轉播單位都會興奮不已。中華職棒的票房再次看到「七峰」要等到七年後,
線上二十一點
牛象戰從2003年起連續三年突破七峰關卡,尤其2004年牛象戰的場均達到9636人,一度大有承繼龍象成為廿一世紀中職票房保證的氣勢,可惜後來出現「連五拉五檢調季後賽」,讓中職票房再次重挫,甚至連球隊都從六隊縮減成四隊。一直到2013年球季,義大犀牛因強力宣傳+曼尼效應,
牛牛百家樂
一口氣把主場票房拉高到6884人,象犀組合也達到8330人。但很可惜的是義大犀牛因為種種「人為因素」,不但第二年開始進場人數大幅下滑,更在2016年賣掉球隊,成為高雄球迷至今的遺憾。 另外一邊,Lamigo在桃園推行全猿主場,並從2013起在大力強化球場軟硬體,終於在2015年主場場均突破七峰達到7043人並挺住至今。至於對戰組合只有2016年的象猿突破八千關卡(8417人),而這也是中職至今最後一次突破「八千天險」的表現。 之後雖然Lamigo正式超越兄弟成為票房龍頭,但最高也就是2017年的7596人,也讓中職票房的「八千天險」正式成形,等待下一位挑戰者(樂天桃猿)的挑戰。(未完待續)請繼續閱讀:【果子的棒球雜記】談談中職場均人數的的「八千天險」(下)※本文的票房人數統計資料均引用自http://zxc22.idv.tw/,特此致謝。【本文未經作者授權同意,嚴禁全文轉載至批踢踢看板或論壇討論區,違者將不排除提出侵權告訴】想參與更多棒球討論?歡迎到大將軍豪洨專區-什麼都聊廢文區,